云南省民族商会 官方网站

德昂族

2015-09-17 08:57:58 云南省民族学会26960

民族概况

德昂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景颇、傈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

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居住在镇康、耿马等县的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昂”为民族自称,意为“山岩”、“岩洞”的意思。“德”、“尼”、“纳”为尊称的附加语。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唐宋时期被称为“朴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人”。清代史书称之为“崩龙”,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这个名称。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为“德昂族”。

德昂族是云南独有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于云南西南部,其中70%的人口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梁河、盈江、瑞丽、陇川等县;保山地区的保山市,临沧地区的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永德县。思茅地区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也有少量分布。潞西市的三台山和镇康县的军赛两地是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他则与景颇、汉、傈僳、佤等民族分寨而居,其中有少数村寨间杂在坝区傣族村落之间。

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婉蜒伸展于德宏、临沧等地,德昂族就分布在这两山脉的群山之中。这里森林密布,牧场宽广,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广阔前景。在深山密林中,栖息着虎、豹、熊、鹿、麂子、野猪等数十种野生动物。这里具有夏无酷暑、冬无飞雪、无霜期长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的特点。一般年平均温度坝区为22℃,山区为19.5℃左右,年降雨量约为1500毫米,80%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尤以7月、8月为多,气候明显地分为干湿两季。由于气候湿热,雨量充沛,不论是低山、缓坡或平坝,土质都很肥沃,自然条件甚为优越,是一个宜农、宜牧、宜居住的美丽之乡。

德昂族喜吃酸辣食品,嗜饮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家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的茶农”之称。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房顶材料)。制造银器是德昂族的传统工艺,在邻近各族中很有声誉。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厚,所以一般人喝了极易兴奋,夜晚会彻夜难眠。而德昂人因经常饮用,却喝上了瘾,只要一日不喝,便会手脚酸软,四肢无力。相反,如果在劳累之时煮一罐浓茶,喝上几口,便立马儿心高气爽,精神倍增。

茶,不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几乎时时、事事都离不开茶。德昂人讲究“茶到意到”,宾客临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谅解。可见,茶的作用是其它钱物无法替代的。

由于茶叶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致使茶叶的消费量很大,因此德昂人家家户户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上一些茶树。德昂人好饮浓茶,善于种茶,因而被周围的民族称为“古老的茶农”。

德昂族的艺术,主要有音乐和舞蹈。德昂族喜好的乐器一般是象脚鼓、铓、钹、磬、葫芦笙、萧、小三弦、口弦等,多在唱歌和“串姑娘”时使用。德昂族有在重大节日中跳舞的风俗,较有代表性的是象脚鼓舞,由敲着象脚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余的男女跟在后面绕圈而跳,也有男女分成两圈,男子在外、女子在内,由一个戴着直径3市尺草帽的男子,带头击象脚鼓,其他男子则提起大裤脚、露出腿上的花纹、兜圈而舞的。德昂族信仰佛教,其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受傣族影响较大。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文字流传不广,主要用于记载本民族的历史、道德、法规和书写佛经等。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风俗习惯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由于各支系服饰的差异,过去曾有“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之俗称。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篾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其来历,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利用智慧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篾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现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时的篾圈发展而来的。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失去了,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篾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这些绒球如同朵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别具一格。

过去,德昂族还有漆齿文身之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马、花草等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

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而成。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制。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一般分为卧室和客厅两部分,供全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睛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德昂族青年男女结婚前,要先举行认亲仪式。届时,男方的舅父、叔伯、歌姐等陪同男青年到女方家,用带去的酒肉糖茶等热情宴请女方家,并分别赠送礼品给女方家庭成员。认亲过后,女方就请卜卦人选定吉利的日子作为婚期,然后再通知男方家。男方将彩礼于结婚的头一天送达女方家。 德昂族在举行婚礼的三天内,全村寨的人们都要到新郎新娘家做客,家里无需生火做饭。新郎新娘的亲戚朋友和小伙伴们都会来帮助料理结婚的有关事务,男女两方家里都忙忙碌碌,喜气洋洋。 头天晚上,男女双方家里宾客盈门,一派热烈的节日景象。主人拿出香醇的米酒,请宾客开怀畅饮,新郎则跟在后面,给每一桌客人磕头作揖,并接受宾客的祝贺。当天晚上,新郎新娘分别在各自的家里挎着筒帕,里面装着草烟、芦子、沙基和石灰盒,把同村寨的姑娘、小伙子请到客房里,请他们抽草烟、嚼槟榔。姑娘和小伙子在一起笑啊,闹啊!同时还对唱德昂族民歌。

按照德昂族的习俗,迎亲和送亲都要关夜间进行。到晚上11点左右,新郎和小伙子们在歌手的引导下,前往女方家迎亲。来到女方家大门外,迎亲者们停下,歌手唱起了(欢乐调),意即通知女方家迎亲的队伍到了!

女方家早有准备,听到歌声后,女方媒人取出一贡盘,里面装着各种礼物、花束和剪纸,让新娘向家人、宾客逐一告别和敬拜。家人和宾客也对新娘嘱咐再三,并送礼品给新娘。这时候,新娘会掏不住离别的伤感,一边敬拜,一边哭出声来。

半夜前后,新娘来到男方家中,当新娘登上夫家竹楼的时候,歌手又唱起了(欢乐调),歌声中,新郎捧着装有鲜花和剪纸的贡盘,领着新娘,依次向长辈和宾客磕头作揖,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长辈们的关怀以及宾客的庆贺。长辈和宾客在向新婚夫妇祝福的同时,也送礼物给他们。

仪式结束之际,小伙子在几个歌手的组织下,形成了人数众多的歌队,团团围住院新郎新娘所在的竹楼,同时也把姑娘们围在里面,以集体对歌的形式,和姑娘们对歌。一时间,歌声阵阵,此起彼伏,笑语喧哗,欢声雷动,婚礼沉浸在热烈而欢快的气氛中。

对歌要一直持续到天亮。等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歌队又簇拥着新郎新娘到女方家去领取包头。届时,新郎戴篾帽披毯子,在女方家的在门口接受女方媒人捧出的洁白的包头。这时,歌手们需唱(对歌调)。该调的演唱形式是歌手和女方媒人一问一答,感情真挚,妙趣横生。之后,女方媒人引导新娘对娘家的人逐一敬拜,同时赠送礼物。赠礼时,要先主后宾,先男后女,先老后少,所赠的物品为毯子、筒帕、花束、剪纸、糯米粑粑等。接着,歌队簇拥着新郎,在歌声中让女方家的媒人把刚才接受的包头系在新郎的头上,同时祝福新婚夫妇家庭和睦,吉祥幸福。这样,婚礼才告结束。

德昂族的婚配等级不严,只要姑娘和小伙子喜欢,百姓的儿子可以娶头人或富户的女儿,反之亦然。德昂族的传统习惯法是:姑娘让人看上了,不嫁是不行的。德昂族家庭夫妻感情融洽,离婚的很少。德昂族内部同姓不通婚,与其他民族联姻的比较少。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德昂族人民普遍信奉小乘佛教。每年除过“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节外,还要欢渡泼水节。

德昂族的泼水节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一般3-5天。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和水龙。节日清晨,人们身着盛装,前往佛寺供佛,听佛念经。并在佛寺周围堆沙造塔,然后把佛像抬到寺院中的洗尘小屋中,举行为佛洗尘仪式。信徒们将最清洁的水倒入水龙中,水由龙口流出,顺龙口与小屋间的竹水槽流向佛像,洒遍佛像全身。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在象脚鼓乐和歌声中,年轻人将水筒高高举过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他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捧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高兴异常,笑声朗朗。

泼水节既是德昂族人民欢渡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但与傣族的“丢包”不同,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习俗。节日之前,小伙子要悄悄地编织几个漂亮的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意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辩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德昂族有自己的宗教节日,其中“进法”、“出洼”、“做摆”和“烧白柴”较为隆重。“进洼”和“出洼”期间,要到佛寺拜佛3天。此外,中青年男子还要汇聚一起集体舞蹈,并有象脚鼓、铓锣、钹、竹笛、芦笙和小三弦等乐器伴奏。舞时由肩挂象脚鼓的青年带头击鼓起舞,敲铓锣者次之,其他尾随于后绕圆圈而舞;舞姿纯朴,动作优美。“进洼”时还唱一种叫做“别杆朵”的歌曲。歌词主要是陈述德昂族的历史渊源并祈求粮食丰收等。

责任编辑:王俊春录入:王俊春
云南通-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