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商会 官方网站

白族民间长诗

2015-09-18 11:46:40 云南省民族学会97513

白族民间长诗主要有打歌、本子曲、白打歌哦三种。它们都是以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文学作品,广泛流传,成为白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打歌

打歌是在群众聚会场合要唱的一种长诗。早在渔猎、采集时期,先民们获得食物后,心理感到快慰而引起冲动的快乐,已经孕育着“打歌”雏形。进入游牧生活后,白族先民长年累月放牧于高山密林里,到了晚上,只能在森林或岩洞歇息。为了驱寒度夜,消除疲劳,烧起篝火,围着火堆边走边唱,慢慢使步伐、句子、唱腔稳定下来,发展成为一种定型的打歌。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宗教意识加强,把打歌变为自我娱乐之外,借以娱乐鬼神,镇邪降妖,幻想以音乐诗歌的力量去影响自然,保护自身。

白族打歌主要在婚丧嫁娶和民族节日进行。唱时,在广场或婚礼彩棚中烧一堆篝火,歌者分甲乙两方,每方少则十余人,多则五十余人,各人左手端一碗酒,右手插腰,围着篝火慢慢移动,唱一段喝一口,边走边唱。每方由一歌王领唱,参加者齐声应和。双方歌王一问一答,轮流踏唱,谁搭不上就算输。

现在洱源、云龙两县交界的云浪分疆山脉的白族村寨,鹤庆县西山、剑川县东山还流传着打歌。

洱源西山流传的打歌作品主要有创世史诗《创世纪》,反映游牧生活的《放羊歌》,反映白王打天下的《白王歌》,反映古代狩猎生活的《打虎歌》,反映农事生产的《采花歌》等。这些作品反映了白族先民从原始穴居走向狩猎生产,从游牧生活到农耕生产的影子。

二、本子曲

白族本子曲是一种故事诗。相传,是唐代之后产生于民间,形式由二七一五和三七一 五联句组成的诗体,一般为三个七字句和一个五字句组成一个乐段,是“白族调”的延 伸。

本子曲内容偏重于叙事,每部作品都有故事、有人物,一唱就是一本,所以民间称为 “本子曲”。

它主要流传于大理、剑川、洱源、云龙等县白族村寨。演唱时,用木叶或三弦伴奏。

本子曲作品很多,有《鸿雁带书》、《鸿雁回书》、《出门调》、《黄氏女对金 刚》、《青姑娘》等。

《出门调》主要流传于剑川、洱源、兰坪等县,长达两千余行,集中描写剑川木剑出门的悲苦生活。全诗分为:商量出行、依依惜别、南行路上、王农遭陷、鸿雁传书、逃出虎口、摆夷风情、白发相会等8章。

旧社会,白族地区由于生产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们生活困苦,很多人出门到夷方或思普(思茅、普洱一带)去做苦力。但在那种时代,这些地方比家乡好不了多少,外出者常在他乡遭受陷害,或遭遇匪祸,结果好则空手而回,坏则有去无回。这些出门人所走路线、地方不同,遭遇也就不同,自然就有出现各种唱本的差异。

《出门调》的内容,是咏唱离乡背井、抛儿别妻、离别父母的苦情,诗句精彩感人。如妻子送丈夫时唱:

月落星稀黑茫茫,

送夫出门过荷塘,

塘中藕丝不断,

丝丝扯断肠。

此去他乡为孤雁,

独自投宿独飞翔,

莫为银钱恋他乡,

莫把老少忘。

妻子明知丈夫出门是因“田租地租利息重,一年到头空奔忙,辛苦一年无所得,家无隔夜粮”,才决心去挣血汗钱的,但又怕丈夫为此不顾安危,出现三长两短,内心矛盾重重。

《青姑娘》有270余行,分为序歌、耍山、出嫁、苦情、出游、受气、被迫、找寻、祝祷组成。

大意是说,勤劳善良的青姑娘从小父母双亡,去做人家的童养媳,在婆家受尽百般虐待,逼得无奈跳河自杀。每年正月十五日晚上,白族妇女穿上盛装聚会,扎一草人青姑娘像,来到青姑娘自杀的河边,把她的亡魂接回村中,在广场上边唱边跳,以纪念青姑娘。长诗是唱跳时的歌词,非常哀婉凄凉。

“苦情”一节中唱到:

嫁到婆家真伤心,

天还不亮就起身,

听见隔壁晨鸡叫,

胆战又心惊。

挑水几担婆婆数,

讨火迟回瞪眼睛,

饭甑子上贴封条,

饥饿缠我身。

南阶台上打朝南,

北阶台上打朝北,

全身打成破竹竿,

头发扯断根。

三、白打歌哦

白打歌哦,音译是“白人的歌”之意,主要流传于怒江地区白族支系勒墨人中间的一种自由体长诗。一般分为青年男女之间歌唱的抒情长诗和节日唱的叙事长诗两种。

叙事长诗中,《逃婚调》最为典型,有340余行,分为商量逃婚、逃婚路上、缅甸安家三章。大概内容是: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女方父母嫌弃男方家庭贫困,不准女儿出嫁,两人被逼无奈,只好商量逃离怒江,到缅甸去安家。(据《白族文化大观》)

责任编辑:王俊春录入:王俊春
云南通-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